1.民俗的文化功能是什么?
民俗的文化功能如下。
1.教育功能
从广义上讲,民俗的教育功能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个人、集体、国家或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从狭义上讲,是民俗对人类个体的成长起着教育和制约作用。民俗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创造,它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从出生起就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不能随意选择自己的社会环境。所以,人一出生,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民俗文化是一个极其丰富的宝库,它经常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对人们进行传统思想教育。民俗的教育功能在于民俗,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标准化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一个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行为的约束作用。民俗一旦形成并被社会接受,就成为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民俗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民俗虽然不是成文法,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强制性,但它以其既定的力量制约和规范着一个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统治着他们的思想。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从社交礼仪到民族信仰,每个人都会在民俗的约束下不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遵守婚俗、交际习俗等。这种强烈的规范约束是民族意识的共同体现。民俗的这种规范功能可以维护族群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利益,使群体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有序。
3.保持功能
民俗作为民族团结共享、代代相传的文化事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统一着共同体的行为和思想,使社会和群体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任何社会都是不断变化的,文化也会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复制和演变,从而保持了民俗的社会延续性。在文化变迁中,出现了大量先进的思想、观念、行为等。都被原有的民俗作为新鲜血液吸收利用,而那些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的东西则被抛弃。但是,即使在大规模的文化变迁中,相对于整个民间文化体系而言,这种变迁也是局部的、小规模的,有效地防止了文化的断裂,保持了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
民俗不仅在行为方式上维系着整个群体的认同,更重要的是维系着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心理。民俗成为人们认同自己群体的标志,是同一文化心理或特定集体心理的反映。
4.调整函数
万向平台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民俗活动中通过娱乐、发泄、补偿来调节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的功能。人从出生开始,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压力,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是身心俱疲。许多民俗活动,如游戏、民间舞蹈、民间比赛、二重唱等娱乐活动,可以使人们在工作之余彻底放松,调节心情,营造愉快的生活氛围。当然,这也说明民俗是娱乐性的。越是民俗保持完好的地区,越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闲适和愉悦,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
民俗不仅娱乐性强,而且很能宣泄情绪。最典型的狂欢节是在世界各地,人们可以打破通常的禁忌和约束,沉浸在欢乐中,展示人性的另一面,释放胸中的压抑。比如啤酒节期间,人们可以尽情饮酒,泼水节期间,人们可以互相泼水庆祝以缓解压力;斗牛、斗鸡、斗蟋蟀等民间游戏也能达到宣泄的目的。一些民俗也有补偿和抚慰的功能。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人的很多欲望往往得不到满足,于是就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寻求慰藉。比如在爱情路上遇到挫折的人,可以从民族情歌中得到安慰;人生坎坷的人,往往会用各种信仰来支撑自己,来缓解生活的压力。
民俗的文化功能;
首先,民俗的功能和特点是什么?民俗学是研究民俗和其他生活文化遗产的社会科学。
1846年,英国学者托马斯(W.J.Thoms)首次采用了民俗一词,并将民俗定义为关于人们知识的知识。由于民俗学的广泛存在,民俗学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发展。
中国的历史记载和对各种风俗的理性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民俗学在本世纪初受到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在一些国家,它已经延伸到公民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各种民间生产习惯、社会组织和制度、行为规范、精神现象(包括信仰、伦理观念、知识、民间文艺创作)等等。在现代社会科学体系中,民俗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显著作用。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民间文化现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它们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只有经过公众认可和长期实践才能成为习俗;大多以类型或模式的形式存在;它们在时间上是继承的,在空间上是扩展的。上述特点使民俗现象明显不同于社会生活中那些个人的、暂时的现象。
民俗文化现象适应于一定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由物质生活和相应的社会心理需求产生、传播和传承的;同时,它在社会生活中也起着相应的作用,即主要是调节、便利和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得以巩固和发展。即使有些习俗在未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灵活的方式保留下来,在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满足人们的社会文化需求。
研究各种民间文化现象,有助于梳理和展示社会历史传统,有助于考察和了解人们的现实生活、观念和心理,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发展。现代民俗学的研究注重实证,要求实地调查以获取研究的基本依据,包括收集民间保存、记忆和灵活运用的各种民俗信息,观察和体验人们的现实生活。
同时,至少在国内,要结合现有文献进行分析。民俗学研究强调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生活文化的客观描述,也解释其形成和演变、内外关系和自然特征。由于研究的内容广泛,需要多种观察角度,所以往往会借鉴相关学科的材料、理论和方法。民俗学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文艺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民间传说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真的需要刷牙。
2.数独起源于何时?
数独,原名九宫格,起源于中国。
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洛书,其特点较之现在的数独更为复杂,要求纵向、横向、斜向上的三个数字之和等于15,而非简单的九个数字不能重复。儒家典籍《易经》中的“九宫图”也源于此,故称“洛书九宫图”。而“九宫”之名也因《易经》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保存、沿用至今。“数独(SUDOKU)”为日语译音,意为“每个数字只能出现一次”。传统数独图形是一个3格宽×3格高的正方形,每一个格又分为一个小九宫格。在方格内根据已知数字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方格内唯一的未知数字填入每个小宫格中,使得每一行每一列每个小九宫格里1到9的九个数字不重复。数独游戏在9×9的方格内进行,用1至9之间的数字填满空格,一个格子只能填入一个数字,每个数字在每一行、每一列只能出现一次。数独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世界,但其具体起源和发展过程尚不清楚。据说最早的数独游戏出现在美国的《戴尔数学杂志》上,但并没有广泛流传。直到1984年,日本杂志Nikoli开始以数独的名义出版数独游戏,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喜爱。1997年,日本一家名为Nikoli的出版社正式将数独命名为Sudoku,并推出了第一本数独书。从那以后,数独迅速流行起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数独也成为非常受欢迎的智力挑战游戏,广泛应用于数学教育、智力训练等领域。
总之,数独是从西方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媒体上普及发展起来的智力游戏。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数独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因为在此期间,一位美国建筑师将一款名为拉丁方块的游戏改编成了数独游戏,而这款游戏在日本尤为流行,成为日本名副其实的民间益智游戏。数独是一种益智游戏,可以训练人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它不仅在日本非常受欢迎,而且在世界上也很受欢迎。同时,由于数独的规则简单易学,不需要语言或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娱乐方式。
数独(Sudoku)是一种数学益智游戏,18世纪末起源于瑞士,后在美国发展,在日本发展。
拼图是一个有九个正方形(即3个正方形宽乘3个正方形高)的正方形,每个正方形又细分成一个九个正方形。在每个小九宫格中填入1到9的数字,这样整个大九宫格的每一列和每一行的数字都不会重复。数独的逻辑很简单,数字排列千变万化。许多教育家认为数独是锻炼大脑的好方法。